鲢鳙饵料不雾化怎么办,怎么钓鲢鳙最正确 ***
鲢鳙是很多野钓人的更爱,因为天气越热,鲢鳙的鱼口越好,而钓鲢鳙的技术并不难,一个抽字道尽了钓鲢鳙的技巧精髓。
如果光是这一个字,可能没钓过鲢鳙的钓友,还有点懵,如果将其分成两个特点来说,估计就不奇怪了。
之一个特点,是抽频率,因为鲢鳙主要的食物就是水中的浮游生物、水生昆虫、浮游水藻等,所以钓鲢鳙,多用雾化极好、溶散极好的雾化料。
快速抽竿、快速抽窝,能在钩饵落点区域,形成快速的雾化区域,从而吸引鲢鳙快速进窝,如果频率抽的慢,就不太容易形成雾化区域了。
第二个特点,中鱼后快速抽竿,鲢鳙是群栖鱼,一旦发窝,必然是成群进窝,所以中鱼之后,不管是正口中鱼,还是偏口锚鱼,都得快速提竿,将中钩鱼遛出窝子。
很多之一次钓鲢鳙的钓友,总会有一个误区,钓鲢鳙,以锚为主,正口是很少的,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钓鲢鳙,其实只要学会这几个招数,正口中鱼并不难。
招数一、饵料不仅要雾化,更要比重够轻
按理说,钓鲢鳙只要饵料雾化好、溶散好,就一定能鲢鳙连杆,如果不考虑鱼钩刺在哪里,这个说法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饵料在水中高浓度溶散,进窝鲢鳙吸食饵料的时候,其实正口吞钩入口的概率其实并不高,多是鱼钩锚中鲢鳙,偏口多,鱼身、鱼尾、鱼鳍也不少。
究其主要原因,是饵料全水层雾化、溶散,鲢鳙群进窝之后,全水层分开觅食,真正围绕在钩饵附近觅食的鲢鳙并不多。
应对这一点,有经验的老鸟是分两步来解决,之一步,先用溶散极好的饵料,同时加入大量的轻麸。
这样抽出来的窝子,饵料会因为比重较轻,多会悬浮在中上水层,这样可以让进窝的鲢鳙围绕在鱼钩附近。
第二步,用溶散慢的饵料做钓饵,将饵料上撒上些许拉丝粉,稍微揉搓一下就附在饵仓里或者鱼钩上。
这样的操作,饵团会慢慢脱落、溶散,在鱼钩附近的鲢鳙群就有极大的概率正口吞食钩饵。
招数二、学会找鱼层
很多没有钓过鲢鳙的钓友,认为鲢鳙所在的水层,是人为控制的,我们将窝料抽在哪个水层,鲢鳙就会在哪个水层聚集。
其实这是错误的,成群的鲢鳙进窝,溶散的饵料聚鱼时效性是很一般的,持续不了多久,就会散开,还需要持续抽窝聚鱼、留鱼。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学会找鲢鳙的鱼层,换而言之,就是找到哪个水深,鲢鳙聚集的最多。
其实判断起来很简单,看鱼泡,也就是窝子里有没有水泡上涌,如果有鱼泡,正口中鱼几乎没有,那就是钩饵落点太浅,需要上推浮漂,向下找鱼层。
如果没有鱼泡,但是浮漂总是左右摆动,这就是钩饵落点太深,鲢鳙群进窝后,蹭线、撞漂,这个时候就应该向上找鱼层。
钩饵落在了连用密度更大的位置,自然正口中钩的概率会大幅度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垂钓时间段的变化,如打窝前、后时间不同,鲢鳙群所在水层不是固定,只要鱼口变慢,马上及时观察,重新找鱼层。
招数三、学会主动抓口
钓鲢鳙怎么抓口呢?很多钓友说漂动就提竿,钓不上正口也能锚上鱼,这就要看怎么理解了。
如果是锚中鱼唇附近,中钩的鲢鳙挣扎的力度并不算大,力气不小,都能将其遛出窝子,但是,如果鱼钩锚中的是鱼鳍、鱼尾。
那中钩之后,必然会剧烈挣扎,很容易惊散进窝的鲢鳙,所以,有经验的老鸟,还是希望能抓正口。
鲢鳙吸食钩饵的力度很有意思,如果是正口,常见的漂相往往是顿口居多,黑漂反而比较少些。
所以,浮漂左摇右晃、小幅度起伏,都不要贸然提竿,浮漂有明显的顿口,亦或者有幅度较大的黑漂出现时,及时提竿,都是正口中鱼。
如果没有明显的顿口,不妨换一支吃铅小一些的浮漂,如果没有备用浮漂,将浮漂下推一些距离,也能有不错的效果。
学会以上这三招,在实战中就会发现,正口中鱼的概率明显大幅度提升,而连杆中鱼的频率也很高。
水浅钓鲢鳙吃的不是正口,钓鲢鳙钩到嘴边上是正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