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新娘出嫁要盖红盖头 “遮丑”?“遮羞”?古时候的婚礼,为何新娘要盖着红盖头?
“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来看看你的脸……”
歌词里的红盖头,指的就是新娘子结婚当天头上盖着的大红缎子,得由新郎官当晚入洞房时亲自揭开。
由神话传说,红盖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宇宙初时,天下只有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要配为夫妻。但二位又觉得害羞不已。于是到山顶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话音未落,天空中果真有几个云团慢慢聚合。于是,女娲便与伏羲成婚。女娲为了遮盖其羞,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但草毕竟不如丝绸轻柔,民间执扇遮面渐渐的便被盖头蒙头所代替。
伏羲与女娲
民间又有一条流传很久的故事,红盖头的似乎又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说靖康之难后,康王赵构一路难逃,追杀的金兵后面紧追不舍,在走投无路时,幸亏得到一个在场上晒谷的姑娘的帮助,将他藏在倒扣的箩筐里,救了他。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康王送给姑娘一条红帕,并约定明年的今天来迎娶姑娘,到时只要她将红帕盖在头上,便可认出是她。第二年,赵构如约而至。谁知山野到处都是盖有红帕的姑娘,赵构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没了主意。原来,那农家姑娘与康王邂逅以后,思量再三,觉得嫁个君王不如做个村妇可以生活得自由自在,可皇命难违,恐怕性命不保,与小姐妹一商量,最后想出来这个妙计。这段故事随后越传越广,姑娘们都觉得有趣,以至以后出嫁时都要备一条红帕盖头。但,这个故事一听就是茶余饭后听听而已的故事!
赵构
其实,据考证,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南齐,当时是妇女避风寒用的,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结合着胡服,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说是帽子,属胡装,最开始的样式叫幂篱,就是戴着用皂纱(黑纱)制成的类似斗笠的帽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甚至更长的垂落下来,罩住膝盖,整个让身子罩在纱幕里面,你可以想象成现代养蜂人采蜜为了防止被蜜蜂蛰时的防护装备。故而说有朋友想穿越回唐代,如果是高祖太宗朝,街上想随便看唐代丰满俊俏的女性,街上大部分年轻女子,尤其是唐女子彪悍,喜好骑马,都带着帷帽,360无死角。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天龙八部》剧照
后来,随着唐朝越来越开放,帷帽四周的垂网改短,亦称“浅露”。唐开元天宝年间,风流天子唐明皇突发奇想,将“浅露”的特色嫁接在了透额罗上!透额罗, 一种专用于裹发的类似网巾的东西,元稹名句“新粧巧样画双蛾,谩裹常州透额罗”!描写着如此打扮的姑娘那个美呀!
唐明皇令宫女透额罗罩住住秀发,在其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点缀两相宜,这种很像红盖头样式的装饰物便流行开来,民间也大力追捧,直接将唐朝妇女同胞的颜值拉高几个层次。因为你越想看对方长啥样,对方薄纱轻遮面,朦朦胧胧,让你看不清楚,你就会越觉得对方有种神秘感,越觉得美。
女子斗笠
渐渐的,由它演化而来的红色的盖头便在民间流行,并成为民间婚嫁中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之一!
一个又有遮羞的作用——因为,古代婚姻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新人结婚当天恐怕反正生米煮成熟饭了;
二来有审美的功能——犹抱琵琶半遮面给大家更多神秘感
《还珠格格》剧照
三来,有避邪——红色就是吉祥色,头戴红色盖头,身穿大红坐红色的大花轿袄踩火盆等等,趋吉避凶,还能让婚礼更加喜庆、圆满。
喜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为防剽窃搬到今日头条,欢迎留言点赞!
转音频、洗稿,剽窃者请自重,发现后起诉
中国古人新娘结婚必须盖红盖头吗 古代婚礼为什么盖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