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五谷杂粮有什么好处和禁忌?每天吃五谷杂粮可以调理身体。
不少粮食是药食同源的中药,具有不错的养生保健功效,不妨根据它们的中医药特性,用来在日常生活中调养身体。
赤小豆:解毒排脓肿
中医认为小豆药性平和,是利水渗湿退黄的佳品。其实小豆的药用价值不仅仅是祛湿,还有解毒排脓的作用。
相传,北宋皇帝赵真有一天突然感到脸颊酸痛,肿胀疼痛,被内科医生诊断为腮腺炎。经过几天的治疗,他的病情恶化了。一位民间医生将小豆磨成细粉,制成糊状。皇帝敷了3天就治好了,用小豆治疗腮腺炎的 *** 广为流传。
红豆和当归是经典搭配。赤小豆祛湿利湿,当归补血活血。两者结合可以清热活血,祛瘀生新,每天做一个赤小豆当归鲫鱼汤,能够补虚祛湿:。
在油锅中煸炒生姜,两面各煎一条鲫鱼,煮10分钟,然后转移到另一个汤锅中,与50-80克赤小豆、15-30克当归和1瓣陈皮一起煮40-50分钟,直到汤呈乳白色并调味。陈皮化湿,生姜温中和胃,配以赤小豆、当归、鲫鱼。适用于湿重血瘀人群,可改善痔疮、痤疮复发。建议热重于湿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可加槐花或金银花,孕妇不宜。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
粳米:滋养补体虚
中医认为,粳米味甘、淡、平,有健脾养胃、止渴除烦、强肠止泻的功效。用粳米煮粥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将粳米50克炒至黄黑色,党参20克煮粥饮用,可补中气,调理脾胃,消渴止泻,适用于脾虚泄泻,消化不良。
生黄芪30-60g煎取汁,再与粳米100g同煮,与红糖、陈皮同煮,有助于补中,健脾养胃,消肿利水,调理内伤、疲劳、体虚、自汗、乏力、浮肿。
佛手10-20g水煎取汁,加粳米100g煮粥食用,可行气止痛,健脾和胃,改善胸闷气滞、胃痛、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
取粳米100克,煮粥。熟时加入川贝母粉5-10克,冰糖适量煮沸,可润肺平喘,止咳化痰,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喘。
将麦冬20-30g加水煎煮取汁,粳米100g煮粥,加冰糖适量调味,可清心润肺,滋阴止渴,适用于肺燥咳嗽,胃阴不足,乏力发热。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陈洁)
薏苡仁:燥湿不伤阴
湿气重的人要选择甘、淡、利湿的药物,祛湿不伤阴。薏米可以作为优先。
薏苡仁清热利湿,专治下焦湿热。一般下焦湿热在排便上有明显的异常表现,如小便短赤或尿频伴急性疼痛,大便稀、黏、臭。
薏米性凉,吃之前可以放在火锅里炒一下。能保护脾胃不受风寒侵袭,还能健脾止泻。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治脾虚泄泻。
每天可将炒薏苡仁20克、茯苓20克、山药20克、大米50克一起放入锅中,适量煮沸
薏仁茯苓山药瘦肉粥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将荞麦50克浸泡一夜,第二天煮成粥,拌入适量红糖,可用于高血压、胃肠郁结、慢性腹泻、白带过多等症。金荞麦和金荞麦名称相似,但功效不同。金荞麦具有清热解毒、排脓化瘀的功效,可与鱼腥草、天花粉配伍用于治疗肺脓肿。与鱼腥草、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等配伍。用于清热散结,解毒利咽,治疗疮、疖、肿、喉等症。配合土茯苓、麦芽,可健脾消食,调理腹胀、厌食、营养不良、消瘦。
(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黄穗平)
荞麦:开胃宽肠道
中医认为黑豆具有益视力、养血祛风、利尿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日常养生。
荞麦萝卜汤:取黑豆15克、桑寄生15克、黄芪15克、续断10克、当归10克、杜仲10克、黑枣50克、猪排300克(去血水)放入砂锅中。用武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炖1.5-2小时,加调料食用,可缓解血痛,行气祛风,调理腰痛、骨痹等症。
荞麦馒头:将黑豆(提前泡好)、山药、芝麻、糯米、枸杞、黑枣放入砂锅中,烧开后小火煮至黑豆熟烂。适当调味有助于补充气血,促进津液生成,适合年老体弱者食用。
脾虚,腹胀,肠滑腹泻
者慎服黑豆,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广州中医药大学之一附属医院
药学部主管中药师-易美容)
玉米:健脾清湿热
玉米具有健脾开胃、利尿消肿、清利湿热、平肝利胆等功效,可 *** 药膳调养使用。
●玉米粥:取玉米粒100克、粳米50克一起放进豆浆机,启动辅食功能,20分钟即可,具有健脾渗湿、益肺安神等功效。
●玉米胡萝卜排骨汤:取胡萝卜300克、玉米500克、排骨500克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煮1.5小时调味即可,能够滋阴清热。
●玉米节瓜煲猪脊骨:锅内添6-7碗清水,依次放入猪脊骨500克、玉米1根、红萝卜1只、蜜枣2粒、姜3片大火煮沸,节瓜2根下锅搅匀,中小火煲1.5小时,调味出锅,可以清热祛湿。
(广州中医药大学之一附属医院
主任中医师-陈瑞芳)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只提供经专业记者编辑采编的靠谱内容,恭请您在此订阅,或移步关注大众卫生报微信公众号dzws001,获取更多实用健康卫生资讯】
怎样吃五谷杂粮调节身体,哪种五谷杂粮调理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