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家习俗已革除。由于受人口限制,布依族近亲结婚者颇多。丧葬通行土葬。只有孕妇及凶死者才实行火葬。人死后,净尸,口内略置金银或钱,用草纸垫棺,按死者年龄垫放,画死者像,放人棺内。揭正房屋顶一块瓦,给死者升天开路。在庭院中立一杆,上挂望山钱、弓箭等物给亡灵指引出路。扎制房子、雨伞,为死者上路时遮雨,到地方时有房屋住。亲属头包白布孝帕,腰缠白麻。巫师为死者念经,为死者解脱罪孽,并持刀到村外送亡灵起程。回来后,敲铜鼓、皮鼓,告知亡灵罪孽已经解脱。于是起棺,由亲友送至墓地,置于土坑中,上垒土为坟,将纸伞盖于坟上,房子置于坟前,献上酒肉,亲属与死者哭别,巫师念安息经,将雨伞、灵房、望山钱焚化,葬礼就此结束。此后,待忌日和二月二再前来祭扫。
凉山布依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春节、端午、中秋为一年中的三大节。活动内容大体一致,但礼俗上有些不同。过年敬神时,要在家神前面铺上厚厚的新鲜松叶,作为春节拜年和吃年饭用。年饭菜肴主要是肉、豆腐、长菜(不切断的蔬菜)严合煮成。食用时,用勺不用筷。子夜,用鸡血煮粥敬神,敬后各分食一碗。年初一打糍粑敬神。春节期间,大家聚在一起对歌、跳舞,探亲访友,互祝新年快乐,百事如意。正月十五以后,才开始劳动。
三大节之外还有三月三,是群众性的游乐节日。每年阴历三月初三,家家都做花糯米饭(染色饭)招待亲朋好友。亲朋之间互相走访。青年男女在村外对歌,还可寻觅知音。六月六早上以肉、粽子敬神,中午各家都持一公鸡到土地庙前宰杀,把鸡毛和粽叶挂在农作物上,焚香、点烛、献祭品以祭祀土地神。其它一些节日大抵与祭祀神灵以祈丰收有关,但已不过了。
布依族人民喜爱歌舞,劳动之余青年男女交往、结婚、节日都爱唱歌。跳舞多在节日,用唢呐、铜鼓等乐器伴奏。传世铜鼓在会东、宁南两县均尚有存在。铜鼓在祭祀、丧葬中使用,其次才用于娱乐。敲击铜鼓根据场合选择鼓谱,按《铜鼓经》敲击。
凉山的布依族主要居住低山带,水田、旱地兼作,生产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蔬菜等作物,同时从事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的饲养。解放前,耕作技术落后,水利灌溉缺乏保障,故产量低。土地多为地主、富农所占有,农民很少有土地。会东98%的布依族农户都是汉族地主或彝族奴隶主的佃户。只有2%的人家占有极少量的土地。生产技术落后,无耕牛,铁制农具较少,耕作粗放。而地租剥削很重。定租租额一般是大春产量的80%,活租为七成。在地租外,还有其它一些剥削,苛捐杂税十分繁重,因此他们的生活十分贫困,食杂粮穿自织的麻布衣服。。
解放后,布依族农户与汉族一样,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最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集体化时期,改土造田,兴修水利,进行多种农田基本建设。改革开放时期,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积极经营,勤于耕作,树立商品经济观念,并在 *** 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下,许多农户从事多种经营,制糖、养蚕、林果、养殖、经商多方发展,使75%的农户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自然经济的特征。而现在布依族聚居区的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的文化素质也随教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有很大提高。记得前几年我到金沙江畔采访,宁南县西瑶乡挖洛村布依族人王青芬说以前他们主要种植水稻,现在是水稻和烤烟。她说她家种了四五亩烤烟收入上万元,2个娃儿在外打工。现在木里水电站开发,木里布依族聚居的地方也发生很大变化,修水电站期间,到电站打工的布依族人不少。凉山提出要在2020年全州同步小康,许多国家的扶持政策也惠及布依族群众,他们也大踏步地向小康迈进。
(宋明)
凉山布依族歌曲,四川凉山布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