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盗窃已经立案怎么赔偿 ,孩子出现偷东西的行为家长怎么做
近日,小编的家长群炸开了锅,原因是有家长发现孩子的笔袋整个不见了,新买的自动铅笔、好看的橡皮也不见了,有家长接龙统计了一下失窃的文具,还真不少。
熊孩子在班级里偷拿同学东西,还有的在文具店偷拿玩具,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如果发现孩子的书包今天多一块橡皮,明天多一根铅笔,后天多了一个卷笔刀……有的父母的心随之揪了起来:这是偷?是违法行为?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成盗窃犯?这个不良习惯怎么纠正?……父母在紧张地脑补剧情。那小孩偷拿东西是不是违法呢?该怎么教育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一些新闻曝光过的事件:
案例一
9岁孩子偷拿同学东西
父亲将其抽打致死获刑13年
2022年6月1日,9岁的王某因被老师反映偷拿同学东西,被父亲用棍棒持续抽打,事后,王某因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死亡。某父亲被判刑13年。
案例二
母亲怀疑女儿拿了自己的钱
失手打死自己的12岁女儿
2020年2月某日,深圳的阿芳怀疑12岁的女儿小洁偷自己28块钱,随后怒火中烧,抄起鞋柜上的一根塑料 *** 板,责令小洁趴在床上,多次击打女儿大小腿后侧、手心等部位……
三个小时后,亲戚进来发现小洁的异样,连忙将其送医救治。小洁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原因是失血性休克死亡。
案例三
10岁的天天因偷拿模型玩具
被妈妈暴打一顿
10岁的天天和妈妈一起去姑妈家做客,姑妈家的小哥哥非常喜欢模型,天天走进小哥哥的房间,瞬间就被吸引住了,超人、汽车、飞机、玩偶让天天觉得目不暇接,走的时候还恋恋不舍。
回到家里后,天天手里就拿着一个白色的飞机模型在玩,妈妈发现天天手里的模型,就开始质问天天,天天支支吾吾的才说是到小哥哥房间里拿的。妈妈就气急败坏的开始对天天一顿暴打,竟将孩子的嘴角打伤出血,孩子后来被家人送往医院治疗。
上面三位家长都是因为孩子偷拿而用了极端的手段对付孩子。
孩子偷拿东西,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据有资料反映:事实上,有不少孩子都至少偷过一次东西,很多成年人在小时候也偷过东西。有关研究表明,在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阶段,40%-60%的儿童具有拿别人东西的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数据可能还会升高。
刘玉玲,华裔女演员,凭一己之力从贫困的更底层打入美国上流社会的女强人,也曾经在节目中自曝童年为了吃糖偷祖母的钱……作家三毛也曾经在《胆小鬼》一书中记录了自己偷拿妈妈钱的经历。偷东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很可能会出现的不良行为,只要家长适当引导,很快就会过去,不必要一遭遇就如临大敌、方寸大乱。
孩子偷拿东西,违法了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我国法律认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有偷盗行为不构成犯罪,是治安违法行为,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如果未成年未满十四岁会交由父母管教,不对未满十四岁的未成年人给予处罚。如果未成年人已满十四岁但未满十八岁,则在原来给予五至十日拘留的基础上从轻或减轻处罚。当未成年人已满十六周岁,且盗窃数额达到了立案标准时,该未成年人则构成盗窃罪。
孩子偷拿东西,家长要怎么教呢?
1.家长要相信,每一个错误都是学习的好机会。之一次发现孩子出现偷拿别人东西行为,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更不能上纲上线甚至棍棒相加。父母可以搜索相关案例视频,和孩子一起观看并加以引导,帮孩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孩子便可分清什么是偷、什么是拿,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不应该出现的行为,告诉孩子出现偷的行为将会失去人身自由这一严重后果,从而使孩子对偷产生畏惧心理。
2.年龄大些的孩子,在偷东西侥幸得手后会获得成就感,胆子越来越大,这时候正如前面视频里妈妈的做法,父母尽量找机会,借用警察叔叔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带孩子到派出所,让他亲身体验、亲眼目睹被关押犯人失去人身自由的痛苦,强调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父母联合警察叔叔稍加引导和惩处,孩子就会努力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类似问题再发生。
3.培养孩子物权意识:要让孩子知道未经许可,不可以进入别人的房间,不可以乱动别人的东西,哪怕是爸爸妈妈的东西也不能动,父母要以身作则不可擅自动孩子的东西或擅自进入儿童房。
4.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引导孩子想象,如果他最喜欢的玩具或者更爱吃的蛋糕被别人拿走了,他是不是也很伤心难过。
一是从根源上预防孩子这一不良行为的发生,家长可以每周给孩子固定数量的零用钱,并引导孩子存钱正确使用零花钱。如果孩子所拿的东西确属孩子所需要,父母可以设法满足他。
二是加强对孩子的关心关爱,主动积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经常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真实想法,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
三是如果偷拿行为已经发生,要问清缘由,更好让他自己去把东西还给人家;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应带着孩子去还。绝对不要把孩子的过错揽过来,替孩子承担责任,这样会使孩子丧失责任感。
四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要为孩子作表率,指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所有权。这是我的,自己有权使用和安排;那是别人的,自己不能随意拿来作为己有。
来源: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检察院
小朋友出现偷东西行为该怎么教育,熊孩子到别人家偷东西该怎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