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的暝意思,山居秋暝中随意春芳歇的寓意
山居秋暝
——王维(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诗是以诗中有画著称的。暝字表示黄昏,这首诗写的是山里秋天黄昏的景色。有人觉得黄昏时应是日落,怎么会明月松间照?首先,因为山的海拔高,所以太阳就会较早看不见,加上秋季开始白天时间变短,所以在山里黄昏时出现月亮是有可能的。这首诗比较奇怪的是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被译成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虽说描写秋景,确实也可以与春天的花草进行对比,但如此解释非但牵强,几乎可以说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秉持我一贯的原则,还是从整体来分析一下这首诗吧:之一、二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写了时间与地点:秋天黄昏雨后空荡寂静的山中。第二句的天气晚来秋有解释为初秋晚上的,也有解释山里晚上比较凉,好像秋天来了的,究竟哪一种对呢?
其实都不对!因为王维的这首诗若不是出于押韵或平仄方面的考量,是可以从头到尾都对仗的。 空山新雨后对应的就应该是天气晚秋来!空山对天气,新雨对晚秋,后对来,之所以把秋与来对调,就是为了押韵。若不是晚秋时节将近冬季,怎能黄昏见月?可见在押韵、对仗、平仄三要素里,押韵是排在之一位的。
第三、四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了周遭的环境:明月照耀在山中松林间,清泉从山石上流淌下来。第五、六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写了人:竹林里突然喧闹了起来,原来是洗衣女们洗完衣服准备回家了。河塘里的莲蓬被晃动了,原来是采莲女从渔船上下来也要回家了。中间这四句既对仗又押韵,而且动静结合,相当有画面感。竹喧和莲动都属于被动的,是受到人的活动而造成的。浣女是诗中明确了的。为什么我会判断从渔船上下来的是采莲女呢?这是基于我并不认为春芳是指春天的花草。
前面六句几乎全部对仗,写出了风景类诗歌或文章所应有的时间、地点、自然景色。有动有静、 有远有近,然后人景互动。到了第七句突然从晚秋时节的美景扯到春天的花草,第八句又去写什么王孙自可留。这王孙又是指谁,从哪儿冒出来的呢?古人写景的诗词到了末尾通常都是要借景抒情的,这首自然也不会例外,但若是像前面的译文这么解释明显不够顺畅。
我们再来看一下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即别墅)时所作。王孙本来是指贵族子弟,后来泛指隐居的人。
那么这首诗里的王孙更大的可能就是王维自己,因为此时的王维已经隐居在此。如果非要指多数人,那也是王维和来他家作客的朋友们。
王维之前在朝为官,隐居之后开始吃斋念佛了,按今天的话讲就是个佛系诗人,已寄情于依山傍水的田园生活,所以王孙自可留基本就是我自然可以久留在此的意思!
最后来揭晓一下春芳到底指什么。秋天的黄昏天色已暗,正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家休息的时刻:洗衣女们洗完衣服回家,路过竹林,就歇息一下,或聊聊八卦,或嬉闹一番。采莲蓬或捕鱼的女子也划船回来准备休息了。山水田园,天地广阔,可不就能随意歇息或嬉闹吗?结合整首诗的上下句关系以及行文规律,头两句交待时间与地点,三、四句纯景色描写(远景加近景、静态加动态),五六句人景互动,最后结尾两句就应该是描绘人的心情与感受。所以与王孙对应的春芳很可能就是用春天的花草来比喻和借代劳作归来的姑娘们!面对如此山间美景与人间秀色,我自然愿意隐居在此!最后两句按照对仗来讲应该是春芳随意歇,王孙自可留,只是出于平仄的考量才进行了调整。
空荡寂静的山中刚下完雨,晚秋的天气已来临。明月照耀在山中的松林间,清泉从山石上流淌下来。竹林里突然喧闹了起来,原来是洗衣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嬉笑打闹。河塘里的莲蓬被晃动了,原来是采莲女从渔船上下来也要回家休息了。这些美丽的姑娘们在竹林中、河塘边随意歇息聊天,面对如此美景秀色与惬意生活,我当然愿意长久地居住在这里!
山居秋暝里的春芳歇是什么意思,山居秋暝是关于春天的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