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文人的通称是什么意思,这样的称谓,你知道多少?
一、对丈夫的称谓
1、良人
古时叫丈夫良人,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丈夫们光辉高大的形象,古诗里就有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从这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还是比较平等的,但
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2、郎
后来根据《说文解字》,为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变成娘。郎就代表丈夫,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
3、郎君
单音节词太甜腻了,于是在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4、官人
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宫廷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西门大官人,从这个称呼可看出随着宋 *** 学的兴盛。
5、老爷
老爷,仅限于官宦人家对老公的称呼,其在家中的尊贵地位不言而喻。
6、外人,外子
在宋代,妻子有称自己的丈夫为外人的,也有称外子的,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的除娘子外,还称内人。在别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还有贱内、家内。
7、相公
京剧、越剧、黄梅戏里面有拉长了声音的一声娇呼相——公——。可见这个称呼古时之流行,这比官人又进了一步,已经不仅是官,而且是更高的官相了。
8、先生
先生,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有本意,有引伸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这两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义似乎是老师。《辞海》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也引伸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有时也泛指对人的敬称。由此可见,这一称谓,除指某些特定身份,如丈夫等对象之外,还隐含着职业、年龄方面的因素的。换言之,所谓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龄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
二、对妻子称呼1、妻
夫妻之妻,同夫一样,是古今一直使用的称谓。在妻的基础上,丈夫对自己的妻子可
谦称为拙妻、荆妻、寡妻、山妻,互称可称为贤妻、良妻、
仁妻,称人之妻可称令妻、娇妻、妻房等。
2、妇
已婚女子的通称,故也用为妻子之代称,早在殷墟卜辞中就已是如此。由妇而派生的
表示妻子的称谓还有妇人、主妇、新妇等。
室,由于在礼记中称妻为室,由此而派生,故而妻又称为室人。对人家之妻尊称
为令室、贤室。
3、君
在古代是用的很广的敬称,男女通用。妻称夫或夫称妻都可称君。如果在君之前
加小、细等修饰词,就成为妻的代称。
4、夫人
在周代,本来是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秦汉以来,夫人既是王侯之妻
妾之称、高级官员之妻的封号,也逐渐成为普通官绅人家对妻子的称呼,使用十分普遍。
5、娘子
可以是对妇女的泛称,也可用作妻子的代称。
6、浑家
这是唐宋以来出现的对妻子的称呼。
7、内
古时夫妻一主外,一主内,故以外内喻男女,喻夫妻。称夫为外子妻为内子、内人、贱内。
8、老婆、婆娘
是近代民间对女子颇为常见的称呼,在古代却很少用。老婆,本意是老年妇女,用作妻子之称,目前所见材料最早在宋代。婆娘在古代一般都作为已婚妇女的泛称。
9、床头人
是清代始见的对妻子的俗称。
10、堂客
这也是近代南方很多地方对妻子的称呼,这种称呼在明清时已经出现。
三、古代各年龄段称谓1、赤子
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
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
亦作孩抱,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
者也。
4、龆龀(ti?o ch?n)
儿童换齿。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5、垂髫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
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
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
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
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
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
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
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
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
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
十岁的代称。
16、耳顺
六十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
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
七十岁。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
七十至八十岁。
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
无下拜。
19、耄
八十至九十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
一百岁。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
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四、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母,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五、关于古代官职升贬的专用词语(一)升职
1、拜
授予官职。例: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李密《陈情表》)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另外,拜也可引申为接受官职的意思。例:于是辞相印不拜。(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除
本义为台阶,引申为任命授职之意,往往用于除去旧官而授予新职。例:①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②署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守。(《北齐书·苏琼传》)
3、任
本义为信任,引申为委任之意。例:①受任于败军之际。(诸葛亮《出师表》)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魏征《谏太宗十思书》)
4、用
任用,使用有才能的人。例: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②皇上欲大用康先生。(梁启超《谭嗣同》)
5、擢
选拔、提升官职。往往指提拔本来没有官职的人。例: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李密《陈情表》)有时也指越级提升。例: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有时擢授并用,为授职、任命之意。例: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晋书· 左思传》)
6、封
秦汉时期,帝王授给臣子土地或封号,叫做封。例:①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司马迁《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刘良佐者,故弘光四镇之一,封广昌伯。(邵长蘅《阎典史传》
(二)用于调职
1、迁
本义为从低处迁移到高处,引申为调动官职。例:迁左丞,行凉州事。也指升官。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如振落叶耳。(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②再迁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2、徙
本义为迁徙的动作,引申为调动官职。例:①及孝景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3、调
调动、迁调之意。例: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有时也指升官。例:婿以不调。(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有时还指降职。例: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班固《汉书·爰盎传》)
4、出
出任,一般指京官外调。例: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白居易《琵琶行》)有时也指由家居而出任官员。例: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
5、放
被委派的意思,多指京官外调。例: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有时也指罢官放逐。例: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史记·屈
原列传》)
(三)用于贬职
1、谪
古代官吏因罪而被降职并远调。例: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
淹《岳阳楼记》)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洵阳城。(白居易《琵琶行》)有时迁谪
并用,与谪同义。例: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白居易《琵琶行》)
2、迁
因罪而被贬职并远调或放逐。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有时指罢官放逐。例:顷襄王怒而迁之。(司马迁《史记 ·屈原列传》)有时左迁并用,
古代把升官叫做右迁,把降职叫做左迁。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
易《琵琶行》)
3、黜
废黜、贬退之意。例:①屈平既绌(通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纵亲。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②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
者事》)
4、罢
本义为放逐有罪之人,引申为罢免、撤职之意。例:①复请之,吾辈无生理,
而主谳者亦各罢去。(方苞《狱中杂记》)②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琯王藏等。(司马迁《史
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5、免
罢免官职。例:①免官削爵。(班固《汉书·贡禹传》)②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
罪止免官。
,这样称呼的好处是什么这样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