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旅馆一间房住几个人,古代的旅馆真像电视剧演的那样吗?
中国古代旅馆种类繁多,称谓不一。由于各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机构建置、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人们对旅馆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古代旅馆在各个时期的称谓也不尽相同。从最早的逆旅马日传驿传,到清代的商馆客店递铺驿站,3000多年间出现了馆驿舍店四大类几十种的名称或字号,形成了一部旅馆名称流变史。
商朝后期,为适应走南闯北的商贾的食宿需要,一批客舍客馆相继出现。周时,为了便于诸侯国向朝廷纳贡朝觐,在交通要道也修筑了客舍。《周礼》中记载,在都城以外通衢道路上,每十里设庐,供给过路宾客饮食;每30里设路室,50里设候馆,供给食宿。周王室还设官员管理客舍。 春秋战国时期,旅馆业引起当时统治阶级的重视,已有严格的住宿制度。商鞅在实行变法时,规定旅客如无证件,店主擅自留宿者治罪。秦汉时期设立的驿传则是专供传送邮件公文和来往官员居住的旅馆名称。汉代,旅店又有了较大发展,长安城里修建有140多所郡邸,还建造了蛮夷邸专供外国使者和商人食宿。 魏晋时期,晋武帝曾亲自参与整顿旧旅店,近畿辐凑,客舍亦稠,冬有温庐,夏有凉荫,刍秣成行,器用取给,让人有宾至如归之感。晋代京都到各州的驿道每40里有驿,每20里有亭,不仅供过往官吏食宿,而且也对百姓开放,这就有一点商业旅店的性质了。南北朝时,出现一种新兴的旅馆——邸店,它是供客商食宿、存货和交易的场所。其时,洛阳还开设有四夷馆,招待四邻各国的贡使和客商。隋朝建置的典客署,则用于招待西域各族和日本等国的客商和使者。 据考证,旅馆之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代诗人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曾写道: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近夜,万里未归人。到了宋代,旅馆名称繁多,有四方馆、同文馆、来宾馆、都亭驿等等,并出现了专为客商存货的货栈榻房。 明代商业颇为发达,尤以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为甚,因而这些地区民间客店甚多,官府对其也采取统一管理,设置店历就是其中一项措施。《万历会典》卷三十五收税条上记载:凡客店,每月置店历一扇,在内赴兵马司,在外赴有司,署押讫…… 随着清朝由强变弱,民间客店发展既有兴旺繁荣的状况,也有萧条不堪的情形。《京华百二竹枝词》中有客店别名在校场,三元房屋甚排场之句,足见客店的繁荣;而《老残游记》描述清末一家客店的上房只是中间安放一张八仙桌子 ,桌上铺一张漆布……。(若愚)
,古代的旅馆真像电视剧演的那样吗英文古代的旅馆真像电视剧演的那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