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姓的由来和历史,姓、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当下某户人家诞生下一位男婴,长辈们便会给这位男婴取一个名字,其中之一个字必定是姓,要么是父姓,要么是母姓,因为这是一个家族传承的标志。
可是在先秦时期则不然,姓和氏是截然分开的。氏用于标志家族传承,承担着如今姓的功能,而先秦时的姓则含义不同。归纳来说就是大宗为姓,小宗为氏,像夏商周的王室都是有姓无氏,夏朝君主姓姒,商朝君主姓子,周朝君主姓姬,均没有氏,因为夏商周的君主都是正统直系,属于大宗,不需要氏。
那么什么样的的家族需要氏呢?旁支。一个庞大的家族繁衍壮大后,嫡亲以外的支属就属于小宗,属于旁宗。为了区别各个旁支的不同,就会在原有姓的基础上另起一个氏。
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同是姬姓的有53个,有名的姬姓诸侯国有卫国、鲁国、晋国、燕国、吴国等,那么卫国初代君主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封,就称着姬姓卫氏,依此类推,鲁国称姬姓鲁氏,晋国称姬姓晋氏,燕国称姬姓燕氏,吴国称姬姓吴氏。
这些受封的同族都以封国国号为氏。孔子的祖上是宋国贵族,宋国的初代君主是商纣王的哥哥子启,因此孔子继承了商王室的子姓,所以孔子是子姓,孔氏。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感觉姓仅有区分旁支外的作用,其实不然。先秦时期,两族通婚后,出嫁的女子一般要以本族的姓为后缀,如嫁给晋文公的秦国公主要以嬴姓为后缀,称怀嬴。
随着岁月的荏苒和社会的发展,聚族而居的现象渐渐疏远,氏也就越来越普遍。秦朝以后大家就化氏为姓,姓氏同流,直到今天,氏就退出历史舞台。
,姓与氏有何区别姓,氏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