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简介,《独坐敬亭山》是李白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中国古诗词创作过程中的
哪些轶事趣事系列(508)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李白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公元761年,李白最后一次登上敬亭山,此时他已年过花甲。没有人夹道欢迎,也没人与他把臂同游,更没有人陪他一醉方休。他独自一人,蹒跚地登上了敬亭山,在那 *** 良久。茫茫天地,仿佛只剩他和那座亘古不变的敬亭山,孤独落寞的情绪盈满了心间,他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独坐敬亭山》。
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都说李白潇洒恣意,狂傲不羁,浪漫如仙,却不知他也同样备受孤独之苦。孤独,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大概只有尝遍这世间冷暖,才可超脱。往后余生,掬一捧清水,握一份淡然,盈一眸清远,静以修身,随遇而安。
群鸟飞尽,天上的一朵白云也悄然离去,始终与诗人相伴的只有敬亭山。这首五言绝句明白如话,重点在三四两句,而两不厌尤为句中眼目。说相看,又说两不厌,当然是指诗人看山不厌,山看诗人亦不厌,可见这山已被人格化了。‘相看’下着两‘厌’字,与敬亭山对若宾主,共为领略,妙!,人们自然会问:为什么山与人彼此相看不厌?诗人何以要这样描述?而这正体现了李白山水诗的突出特点。他不象其他山水诗人那样,只是把大自然用作表现或寄托诗人情怀的客观对象,却常把山水形象融化为诗人的自我形象,人与山水混为一体,赋予山水以生命,使之理想化和个性化。这两不厌,就把人与山等同,使有心与无心相知。因为人与山的脾性相合,彼此才相对、相知、相爱,虽只有两人,也不感到孤独寂寞。
,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李白写的修改病句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