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生而知之者,《论语.述而篇》第二十章—孔子认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好古,在这里是爱好、仰慕古圣先贤之道的意思,与前面信而好古的意思是一样的。
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将人的天赋进行了这样的分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通常认为孔子将人分为三等,之一等是上智之人,即所谓的生而知之者;第二等是中人,包括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的人,孔子自认为自己属于学而知之者;第三等下愚之人,即中人以下。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仰慕古圣先贤之道,并且勤奋敏捷地去学习知识的人。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了尹焞的话孔子以生知之圣,每云好学者,非惟勉人也,盖生而可知者义理尔,若无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实也。尹彦明的意思是孔子应该是属于生而知之的圣人,自己评价非生而知之者一方面属于自谦,另一方面是为了教导、鼓励学生们,之所以每每教导弟子要敏而好学,是由于生而可知的是义理,而礼、乐、历史等知识则是需要后天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
敏以求之的敏字朱熹注释为敏,速也,谓汲汲也,汲汲是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的意思。敏字在这里除了努力追求的意思外,还应该有捷的意思,工作学习效率高,包含有才思敏捷、处事干练的意思。
,孔子的论语述而孔子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