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扇子怎么做 手工 *** 不是折扇,第44集|源流:扇子名称功能演进
扇子起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后逐渐传入朝鲜、日本和欧洲许多国家。扇子经数千年演变、完善、改进,已发展成为几百种的扇子家族,归纳起来为两大类:一曰平扇,如团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叠二曰折扇,可自如敞开收叠。
扇子最早出现在上古时期,《说文解字》说:萐(shà),萐莆,瑞草也,尧时生于庖厨,扇暑而凉。这是说尧舜时,用萐莆草的大叶子扇风纳凉。扇子大约最早就是用萐莆叶做成的,后来用竹子做骨架,并用竹篾编织,所以改成了竹字头,写作箑;古时候有些扇子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或鸟羽制成,故又写作翣。这种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
部分扇子式样
商周时代,人们用雄雉鸡绚丽斑斓的长尾制成翟扇,并出现了长柄雉扇。此时,扇子成了帝王威仪的象征。战国时期,出现一种半规形便面,其形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单门扇可遮面窥视,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便面一律用细竹篾编制而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都使用它。
秦汉时期,出现了对称的合欢扇(又称宫扇、纨扇、团扇)。其形尚圆,合欢扇的特点是面素白色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似圆月,纨扇以竹木为架,面成圆形或椭圆形,用薄丝绢糊成。当时以中原一带所制纨扇最为考究,有齐纨楚竹之说,即指用山东绢和湖南竹 *** 扇面的纨扇。汉时十分流行这种纨扇,并赋诗颂之,如班婕妤的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此种对称式团扇出现后,历代沿用不衰,并成为我国传统风格的扇型。
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用动物尾毛做成的拂尘,谓之毛扇。江南地区以白鹅羽毛制成的羽扇最为著名,多作为贡品进贡朝廷。三国时代,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
古代羽毛折扇
到了唐朝,用雉毛做扇子改成了用孔雀毛做。据考古发现,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铜壶刻有一个仆人手执长柄扇替主人扇风的图案,这是目前发现较早的扇子形象。北宋时,出现了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并逐渐延续至今而成为社会主流。南宋时,折扇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
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贵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折扇盛行于明代,皇帝下召命宫内工匠仿制高丽扇,吸取外来工艺 *** ,促进国内扇子发展。
檀香木折扇
明清代时,对称类型的扇面除圆形外,还有长圆、扁圆、方圆、梅花形、葵花形、瓜棱形、腰形、马蹄形……这些扇子形状突出的特点是对称、轻盈、工艺性强。
扇子不仅有实用功能,而且有艺术欣赏价值。古往今来,扇子上题字作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人墨客大都喜欢在扇子上题诗作画,这使人们在摇扇纳凉的同时也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
,扇子 起源扇子的起源与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