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言甚是和所言极是什么意思,关于「耐烦」
大家好,这里是【秉烛行游记】。
今天聊聊耐烦这件事。
耐烦二字,史见于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写给同为竹林七贤的好友山涛(字巨源)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一信:
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
意思是说我嵇康天生就是不耐烦的性格,做官以后公事繁忙,政务整天萦绕在心头,世俗交往也要浪费很多精力,这是我所不能忍受的第七件事情。
与山巨源绝交书卷(局部) 元 赵孟頫
与山巨源绝交书卷(局部) 元 赵孟頫
南宋《朱文公政训》中曾记载南宋理学家、程朱学派集大成者的朱熹所说的一句话:
大凡事,只得耐烦做将去,才起厌心便不得。
明 *** 学家、户部尚书耿定向也在所著《耐烦说》中有言:
而耐烦者,众善之所由集也。故曰耐烦为要。
由此可见,耐烦二字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朱熹尺牍 南宋 朱熹
清代史洁珵所撰《德育古鉴》中有这么一件小事,陈白沙访庄定山,庄携舟送之。中有士人滑稽,肆谈无忌,定山怒不能忍。白沙则当谈时若不闻其声;及既去,若不记其人。定山大服。
说的是明代硕儒陈白沙,有一日乘舟拜访好友庄定山,两人相见甚欢。待临别之时,庄定山坚持乘舟送陈白沙。同舟之中有读书人毫无顾忌地肆意高谈,言语尽是无稽之谈仍喋喋不休。庄定山非常生气,忍无可忍。而陈白沙当那个人滔滔不绝说话时,泰然自若,就像没有听见一般。等到二人分别之际,庄定山仍愤愤不平,而陈白沙仿佛从未遇到过这个人,不受任何影响。见此,定山大服。
另有明代杂书中所记一逸事:
有位书生科举登名,朝廷委任其官职,走马上任之际好友送行,刚一见面时就叮嘱:做官要耐得烦。
书生说:兄长所言甚是,小弟谨记!
而后,那个朋友在陪同书生的路上朋友又说了一遍:做官要耐得烦。同样的话,一字不差,书生继续点头称是。
不一会,朋友又说了第三遍做官要耐得烦。书生口中唯唯,面露难色,朋友看似并未察觉。
少顷,朋友说了第四遍做官要耐得烦。书生神情不悦,并未作答。
当朋友说到第五遍时,书生大声喊道:你这人太啰唆了!我都说记下了嘛,你怎么还没完没了地说!我又不是傻瓜。
朋友笑道:你看,我就说做官要耐得住烦吧?我才说了五遍,你就不耐烦了,这怎么行?
清代帝师翁同龢有语:每临大事有静气,憨山大师有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之语,不仅是应该牢记的做事箴言,也是生活中应当自律的省身至理。
临张迁碑 清 翁同龢
在我看来,凡抵人心之事,皆不可仅凭道理二字视之;人心最为曲折通幽,处事亦当抽丝剥茧顺势而为,须从实际出发,以结果为要。由此可见,所谓耐烦,实乃行走社会,初入职场,躬身做事之根本所在。
感谢收听收看,如果您觉得有价值,欢迎关注【秉烛行游记】,让我们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秉烛伴行,照亮彼此。
咱们下期再见。
,耐烦的耐关于耐烦的名言